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媒体聚焦
中国交通报:数字航保 智创蓝图——记上海海图中心“云图智航”创新工作室
2022-11-05 文章来源:

海图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工具,上海海图中心不仅通过编绘海图为万舸千舟保驾护航,还研发出了多个航海科技产品,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保障船舶航行。

"云图智航"创新工作室(简称“工作室”)是上海海图中心将测绘、遥感、制图等领域的青年业务骨干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成立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本着“数字航保 智创蓝图”的理念,依托海洋大数据优势资源,不断学习前沿技术,为航保事业的发展引入了创新“活水”。

勇于担当 打造人才“孵化地”

2021年6月,国务院下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重要规划内容之一。搭乘国家鼓励政策的东风,“云图智航”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据了解,工作室是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但业务基础扎实。围绕各类用户需求,他们积极探索将卫星遥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海事航保领域,不断丰富航保产品服务,打造航海保障大数据服务品牌。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网络安全保障任务严峻,工作室成员刘丹丹主动请缨,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有效防止境外黑客组织伪装我国卫生主管单位对我国互联网邮件系统进行攻击,刘丹丹坚持开展防范和排查工作,保障了网络及作业系统的运行安全。

培育人才是重点,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将人才战略放在首位,提出了“人人当能手、个个做专家”的倡议。“通过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为一个集创新与全员素质能力提升的综合平台。”工作室领头人朱晓华说。

2021年10月,工作室派杜梦真等成员深入盐城、南京项目实施一线,参加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为期半个月的实地培训。  “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比如,通过虚拟平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复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与障碍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进度。一路走来,我深刻的感悟到,有一种成长叫学习,有一种力量叫合作,有一种成果叫永不放弃。”杜梦真说。

除了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外,工作室成员自我加压,利用工作之余拓展学习渠道,参加智能航运、地理信息年会等学术峰会和行业交流学习,“慧天地”“海洋知圈”“溪流之海洋人生”等平台成了成员们最常关注的技术交流社区。
当遇到技术瓶颈时,大家会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同成长,使工作室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孵化地”。

开拓创新 海陆联运成现实

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石油。工作室以航海安全大数据服务为核心,着力做强数字底座,做大数据中台,拓展数字应用,构建一体化数据资源中心和数据应用管理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以全球航行安全情报系统为“1个大数据中心数据底座”,中国民用海图海事内网服务平台(海陆融合一张图)为“1个数据中台”,实现了海、陆地图的整体呈现,让海陆联合运输成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积极研发海图科技产品,形成数据+服务+应用一体化与陆海空天监测一体化的完整流程。

工作室通过将航海安全大数据融入洋山港E航海项目,成功解决洋山港能见度不良条件下船舶进出港靠泊与作业问题;搭建数字孪生水深实景大数据平台,打造黄浦江全景三维场景,保障上海进博会水上安全;构建“海陆融合一张图”信息服务平台,为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导助航综合应用系统”、交通运输部搜救中心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山东海事局“遥感溢油监测系统”等31家单位提供数据支持;在海e行智慧版App中增加进博会水上安全信息专题语音提示内容,及时为第三届上海进博会水上船舶航行安全提供参考;研发电子海图桌,为多家涉海单位提供船舶监管与海洋综合大数据服务,在引航、部队、高校等机构均有广泛应用;打造海上智控平台,在风电场、桥梁等狭窄通航水域辅助水上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后,成员们将本着发挥先进引领示范作用、搭建职工创新工作平台的理念,围绕生产经营找准切入点,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项目,为航海安全保障培养更多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人才,更好服务于国家海洋港口、航运运输类重大工程建设。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地址: 上海市虹口区四平路190号
电话:+86-021-66072880
沪ICP备19030618号-1
传真:+86-021-660726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