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时代以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深刻把握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担当,加强统筹规划、聚焦重点领域、深化转型升级,以打造“万里东海红色纵贯线”党建品牌为引领,深化党建业务互融互促,加快形成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在波澜壮阔的蓝色海洋上不断绘就海事测绘事业新经纬。
系统谋划 向智能航保转型升级
智能时代的来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航海保障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提出,智能航保是智能航运的五大要素之一,并将“加快船舶智能航行保障体系建设”列为主要任务。
“船舶航运的智能化,包括港口、航道智慧化,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而这些基础数据,很大一部分来自海事测绘部门。测绘地理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在海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吴宇晓介绍。
海事测绘作为智能航保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围绕海事测绘业务,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坚持系统谋划,持续推动海事测绘数字化转型,推进海事测绘大数据资源共享,为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基础。
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海事测绘数字化转型目标。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争做数据资源开发者、要素价值创造者、行业规则制定者、产业发展引领者,依托中国海事电子海图数据中心,先后成立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大数据中心和江苏、浙江、福建智能航保区域服务中心,构建“1+3”的“四区四中心”智能航保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推动航保大数据规范统一管理、应用和服务。
在方法路径上,明确海事测绘数字化转型重点工程。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统一部署下,上海海图中心制定印发《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工作规划(2022—2025年)》,明确“四个一”工作路径,成立20个工作小组,以实现从传统海图到数字海图、从生产驱动到创新驱动、从海图制造到海图“智”造、从产业外围到产业头部的深度转型为具体方向,逐步形成兼具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工作体系。上海海事测绘中心聚焦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发展重点业务、重点技术,围绕深远海测绘、多维感知、多元数字服务等方面形成任务方向,并根据任务方向开展制度完善、项目建设等具体实施内容,推进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大测量技术、制图技术的智能化投入,围绕用户需求,做好数据产品及服务的创新。除了传统的海图,将大力发展符合最新国际标准S-100的新一代电子海图和水深、水文等数据产品,进一步推进海事测绘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吴宇晓表示。
开放共进 对标国际引领新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面向国际,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持续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航保声音,贡献中国航保智慧,通过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为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22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举办东亚海道测量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讨会,来自文莱、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9个国家的海道测量部门50余位专家围绕应急海道测量开展交流研讨。
2023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协助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圆满完成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总部摩纳哥召开的第三届大会参会参展任务,并选派两名业务骨干参会。
“在‘海洋十年’背景下绘制海洋环境”成员国主题展览期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通过展板、实物和多媒体方式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海道测绘领域的科技创新力量,特别是大型测量船“海巡08”轮、北斗CORS基站、POD打印等海洋测绘和助航服务的前沿科技产品,引起国际海洋测绘界的广泛关注。
扎根行业,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建立全面的、国际领先的产品生产与数据服务标准体系为重点,深入参与国际海道测量标准制订工作,推进国际标准在国内转化应用。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开展由我国牵头的IHO高密度水深电子海图等深线研究项目,并形成研究成果提交IHO。深化与香港特区政府海事处、澳门特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的业务合作与交流,做好联合出版航海图书资料的更新改版工作,常态化推进澳门水域海图编制工作。完成S-100系列8项标准的中文翻译出版工作,并在IHO官网发布。
据统计,近三年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线上或线下形式组织参加IHO大会、理事会、海道测量服务与标准委员会(HSSC)、S-100工作组会议等国际会议60余次,涉及参会人员150余人,累计提交国际提案20余份。
一系列国际交流和国际研究项目的开展,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对标国际发展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提供优质航海保障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赋能 开创事业新局面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
立足新发展阶段,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海事测绘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科技、装备、人才等方面着手,以创新举措赋能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海事测绘高质量发展。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加强科技攻关能力上持续发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海事测绘领域的应用。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赋能,打造更加智能化的海事测绘服务,提升航海保障能力。”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孙东礼介绍。
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的规划部署下,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无验潮、无人艇、无纸化的“三无化”技术转型,提升海事测绘生产能力;推动S-100标准水深、水文数据产品生产能力建设,率先实现高密度水深、潮位和潮流等多种S-100标准数据在国产船舶导航终端的综合应用测试;加强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建立沉船、礁石、海底障碍物样本库,推动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声呐图像人工智能识别,进一步提升水下目标识别的准确率。
提升装备建设“硬实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持续夯基垒台,扎实推进测量装备建设。
2023年10月列编的7500吨级“海巡08”轮,是我国海事测绘旗舰,配备高精度全海深声学测量和定位系统。依托首艘深远海大型测量船“海巡08”轮,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突破传统港口航道测量业务范围,形成涵盖近中海、深远海及国际水域的全球海域测量能力。
矢志耕耘结出累累硕果,海事测绘装备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无人测量船在码头底部、码头前沿等狭窄水域测量中替代常规测量船,显著降低测量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国产测量设备应用稳步推进,国产侧扫声呐、测深仪、全站仪等设备已在多个工程中投入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也逐步实现了部分国产替代,国外设备和软件“卡脖子”的窘境得到缓解;广泛应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各类水上工程提供了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实现陆地CORS和水上CORS的融合,构建起覆盖广泛的高精度定位网络,加速陆海一体化测量进程。
筑牢人才“强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才实力。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提升测量、绘图技能为根本,持续做好海事测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海事测绘工作强基固本。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发布《“锋匠引领 薪火传承”三级工匠联动方案》,通过“1+”工匠人才争先行动、“1+1”工作室创新联建行动、“1+1+1”三级工匠联合行动,发挥三级工匠作用,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金刚钻”;上海海图中心更加注重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引进,通过多元化手段对人才进行自主培养。将数据治理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创新工作室、推荐优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顺应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海事测绘人才。
升级服务 点燃蓝色新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多方创新赋能,目的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以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为驱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服务体系不断升级,海事测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推动传统海图向海图数据服务转变,依托中国海事电子海图数据中心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的航保数据仓库,探索构建综合智能航保服务新模式。
“在海图领域,我们不再局限于做传统的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依托数据基础,开发了智能AR监管平台、智能航保服务平台、商渔船碰撞系统等应用,持续夯实海图编绘生产体系、航海图书印刷系统、航海图书发行体系、安全网络系统一体的综合航保服务体系。此外,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技术、AI技术,搭建二三维一体化的海图,进行知识图谱或数据汇聚分析,不断拓展服务种类。”上海海图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副主任朱晓华介绍。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拓展,也推动着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以海事测绘业务为切入点,利用好海事测绘大数据,着力构建智能航保数据服务平台,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构建‘1+1+N’海洋地理空间数据服务体系(即1个数字底座、1个数据中台、N个智能应用),开发海上智能导航App、国内首个电子海图桌系统、全国首个数字孪生水深大数据平台等。整合航保各类数据资源,智能航保数据服务平台面向涉海用户在线提供5大类20余项便捷数据服务。中国沿海民用海图数据产品成功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多家数据交易机构挂牌。我们希望为全国的海上用户提供一个数字平台底座,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上海海图中心主任吴龙乐介绍。
据了解,当前上海海图中心创新研发的全球海洋(航海)情报资料系统、“海e行”App、“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海陆融合一张图)”等10多个海图数据产品,广泛应用于航行安全、物流运输、海洋渔业、航运管理、国防等多个涉海领域,为8个省市40余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服务行业的同时,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海事开创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中积极展现担当作为。
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统一部署,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全面参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体系二阶段工作任务。2024年3月20日,“江海融合一张图”正式上线,将海图、江图、陆图数据集成在一个系统和终端上展示,打破了过去我国电子海图和长江电子航道图标准不同,用户无法在同一个系统中同时使用两类服务的数据壁垒问题,实现海洋、江河、陆地数据无缝对接。
在此基础上,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将逐步推行航行规划、气象预警、水文潮汐、交通管制等各类导助航信息在江海融合一张图上的集中可视化展示,统一为系统内外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水平。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下一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推动海事测绘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海事测绘顶层设计,推进转型升级,做好多层次多领域人才梯队建设,以加快形成航海保障新质生产力为职责使命,以奋楫开创东海航保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为责任担当,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航保力量。”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汪志军表示。
海事测绘成绩单
●基于海洋大数据的电子海图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国“海陆河”一体化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得2021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多源复合型海上水文气象数据监测服务系统”荣获2021年上海市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创新示范项目。
●基于海洋大数据的电子海图桌系统获得第三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创新银奖。
●参与的项目“深海潜水器故障控制与安全自救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国海陆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获得2023年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
●《台州港附近海域海图测量》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2022—2023年度水运工程优秀勘察奖二等奖。
●《舟山港附近水域海图测量》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2022—2023年度水运工程优秀勘察奖三等奖。
●《激活海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要素价值,打造交通新型产业链》获第三届“数智港航”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